
在毛主席的带领下,中国赶走了侵略者,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。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中国的制度,就会发现中国有一方面和其他国家不同。
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,很多地方都要借鉴西方国家。但是西方国家中对于土地制度并没有集体经济,可为什么中国的土地改革会出现集体经济呢?
农业集体化
在中国建立的时候,很多地方都要向他国学习,作为我们最好的老师苏联,我们就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很多。
其中关于土地方向,中国就学习到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。
当时的土地都是个人的,并不方便国家管理。但是提出来农业集体化后,由国家建立一个合作社,在通过这个合作社把个人的土地引导走向集体经济。
最开始苏联想要提出这个想法是为了确保国家的强大,因为当初的西方国家基本上都在推动工业化革命。
这也让西方国家的武器精良,很多设备也超越了其他国家。这也让苏联感到压力倍增,为此苏联才决定把目光放在农业上。
却集中起来农业经济,在通过农业扩展经济,有了钱以后,苏联自然能投资到武器研究上。
当时的苏联利用农业集体化已经颇有成效,看到这个效果后,毛主席决定也要学习苏联。
当时的中国刚刚成立,经历过多年的战争,当时的国家还很贫穷。而且农村的人口远远超过了城市的人口,这也不方便国家资金的发展。
光靠农业,国家也发展不起来,但是也不能通过强硬的手段要求百姓转成工业。
而且当时的中国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,一切都要百废待兴,所以农业集体化是更好的方式。
在命令下达以后,政府部门开始对资料进行分配和统一。在资料调查的时候,毛主席发现农村一定要由政府管理。
因为当时虽然农民多,但是农民手上的农具根本不多。设置不到位,光有农民也开拓不了土地。
为此毛主席认为,个体的农民应该合作,想要解决粮食问题,绝对不能靠个体经济。
于是在1951年,重要就颁布了农业合作的草案。
起初的走向正符合大家的预期,把土地变成集体化后,中国的经济果然发展起来了。
这个时候中央决定开始放在工业化上,但工业化想要发展的迅速,就要看农业发展的如何。
这两者之间需要同步的,为此毛主席认为中央应该加大力度帮助农业。
光靠老百姓团结不可行,一定要中央支持才可以。于是在政府的帮助下,农民的农具得到了改善。
据统计,从1952年到1982年这段时间内,百姓和政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可开垦的农田土地逐年真呢给家,同时修型水田、打水井、水库等,让农田可灌溉的面积也达到增加。
在种种的成绩面前,可以说农业集体化改革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。
两种经济体制的转变
在1978年之前,中国的农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,但是很可惜的是,随着特殊时期的来临,农业的产业也开始下滑。
好在后来的小平同志发现了国家的问题,他公开的表示,中国上亿的人口都靠着农业吃饭,粮食的问题一定要解决。
而且小平同志还发现,和国外对比,中国的工业水平也没有他们高。但是在中国根本提升不了工业水平,因为农业并没有和工业对齐。
简而言之,想要工业发展起来,农业的问题必须重视起来。
在结合国外的市场,不难发现农业集体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。工业化的革命最出名的就是英国,当时的他们可是尝到了工业化带来的好处。
但是纵观西方国家,他们工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而且他们的时间漫长,竟然达到了上百年。
看到这个数据很多人都震惊了,毕竟英国可是工业革命的胜利者,他们怎么会用这么长时间去发展?
这都是因为他们土地是私人的,这种私有制导致国家的经济发展缓慢,工业化革命的进程自然也不够快。
为此小平同志认为,绝对不能按照英国的方向走,我们要走也要走捷径。
于是农业集体化开始强力推行,中国后来的工业发展,也都是归功于农业集体化。
因为当时是国家统一的,所以棉花、农业等物品生产出来以后,都交给国家控制分配。
可是很快就到了1958年,当时为了赶超西方国家,结果导致结构出现了混乱。
而且农业集体化也有一定的弊端,管的严格,就会出现各种问题。但是放宽的话,就会很混乱。
为此其中的度应该如何把握,这也成了中央的难题。难道还要学习苏联吗?这时候已经不能学习了。
因为苏联手段强硬,集体化要求百姓把粮食必须上交,自己吃的粮食只能留下一小部分。
面对不听话的人,苏联都是棍棒打出来的。可是有的地区粮食产量少,但人的胃口是一样的
粮食产量多的地区就要拿出来粮食给产量少的地区充饥,可这也导致百姓有些人会饿。
长此以往,就成了恶性循环。饿的百姓要干活,产量不够多就要挨饿,挨饿又要干活。
在这种方向下,很快开始闹饥荒。当时的苏联吃各种草根和树叶,因为他们没有粮食吃。
面对这种结局,当时的苏联领导人不得不让步,给百姓一块田地种田,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田地。
结果这也导致所谓的集体化转变成为了个体化,虽然发生了改变,但是好在百姓不在挨饿了。
看到苏联的教训,中国肯定也是要学习的,否则好不容易发展起来的中国又要会到解放前。
为了能够和国情一起进步,中央决定要在集体化的内部进行改革。
土地的又一次改革
这一次的农业还是集体化,但是这个集体并不是国家,而是家庭。缩小了范围,只要一个家种的多,在这个家庭里就不出现挨饿的情况。
自此以后,农村的田地是属于百姓的。此时的国家要求,百姓可以留下自己够吃的,剩下的交给国家就可以。
这么来看,这个制度很可以,有效的防止了苏联惨案的发生。
可是这也有弊端,这种弊端就是农产品根本卖不出去。毕竟大家留下的粮食自己够吃,根本不需要购买。
卖粮食困难又成了难题,而且后面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难题出现了。
在中国发展起来以后,很多农民选择进城打工,这本来是好事。可是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,不少农民工开始会到农村种地。
他们回到农村以后,就没有再会到城市过。这时候依旧要向西方国家看去,这种情况那些发达国家已经告诉中国答案了。
在之前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出现这种问题,很多农民来到城市,但是由于经济的问题,又会到了农村。
刚开始发展,结果农民工又让发展止步在农村。看到这样的结果后,中国决定推动农村的发展。
想要中国经济的发展,就要农业和工业一起发展。但怎么能一起发展呢?就是要推动着农村和城市一样。
绝对不能把农村的印象停留在田地,城市的印象停留在时髦。
一定要城市和农村相互沟通,打破各种界限和阻碍,要求在农村也要与时俱进,才能方便工业化的发展。
两个方面一起同步,一起进步,才能更好的防止经济发展缓慢。
为此中央认为,土地一定要承包制,同时加强农村的建设,还要完善好农村的制度。
让农村尽快的赶上城市的发展,并且要求一定能保障农民的权益。
毕竟中国可是农业大国,要是连饭都不能被自己国家的人掌控,那么中国的下场肯定十分惨烈。
同时中央还要求,一定要振兴农村的发展,吸引到城市的投资方,才能真的实现农村和城市相结合的发展。
这种制度也一直持续到了现在,在2018年的时候,国家依旧把问题放在了土地和农村上,要求一定要建设好农村。
回望中国土地发展的历史,不难发现想要国家发展好,土地是很重要的,而且国家对于农村的看法也很重要。
其次就是农民,农民才是田地之魂,只有农民过的好了,经济才能持续发展。所以无论何时,都应该尊重生产力,尤其是农民。
农村的发展虽然看起来不起眼,但它至关重要,更是决策到工业发展好坏。
结语
纵观中国发展这么多年,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智慧。在中国需要发展的时候,能提出来农业集体化,加快中国工业化的进程。
在后来发现结构不适合中国后,又能很快的进行整改,这也让中国在这么长时间以来,一直都有粮食吃。
民生问题是国之根本,只有重视起来,才能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。
参考资料:
中国经济网——《1951年:中央决定“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”》
《中国传统村落玉乡村善治之路》——农业集体化时代的互助合作及治理模式 李林林、郭海霞著
《大国治贫 新中国扶贫的历史印记》——阶段性农业集体化 向德平著